「專業人士參與公共事務的優勢與局限」研究報告發布暨政策論壇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專資會)及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今日(2019年12月7日)在香港世界貿易中心會合辦「專業人士參與公共事務的優勢與局限」研究報告發布暨政策論壇,公布今年3月至9月開展的「專業人士參與公共事務的優勢與局限」的研究成果,並提出了多項政府和商界鼓勵專業人士參與公共事務的政策建議。

專資會會長李鏡波會計師、中大副校長張妙清教授為活動致歡迎辭。專資會前會長胡曉明博士工程師、常務副會長黃偉雄先生、研究委員會主席何建宗博士及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研究總監鄭宏泰博士主持活動,並介紹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成果。

研究重點發現

受專資會委託,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今年3月至5月進行網上非概率抽樣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746份,4月至5月舉行五場分界別(金融、法律、醫學、工程及建築)共38人的焦點小組訪談。

問卷調查結果指出:
  • 受訪者多樂於成為諮詢及法定組織成員,意願均值為6.52分; 意願極高(9–10分)者,高達兩成二,意願在尺度中點以下者,只佔一成八。受訪者普遍認同下列個人條件是專業人士參與公共事務的重要能力,按評分均值排序,依次為:「誠信與操守」(9.26分)、「社會責任」(8.92分)、「專業知識與經驗」(8.52分)、「領導與分析能力」(8.42分)、「人際網絡」(8.05分)、「創意與創新能力」(7.92分)、「熟悉政府與政治」(7.78分)。
  • 吸引受訪者參與公共事務的原因,集中在「個人原因」(如提升地位、累積人脈、實現抱負、有歸屬感,47.7%)、「工作原因」(如有助事業或專業發展、公司鼓勵,39.5%)和「社會及政府原因」(如協助政府施政、改善社會,38.2%);只有少數回答「公職原因」(如公職薪津吸引、有影響力,13.1%)和「家庭原因」(如家人鼓勵,4.3%)。
  • 阻礙受訪者參與公共事務的原因,與吸引參與的原因截然有別,依次為:「工作原因」(如工時長、壓力大、專心事業、公司不支持,49.9%)、「家庭原因」(如照顧家庭、家人反對,24.1%)、「個人原因」(如阻礙個人興趣、沒能力或興趣,17.0%)、「社會及政府原因」(如不認同政府、現況難改、不認識參與渠道,15.4%)、「公職原因」(如耗時、不定時、回報低,15.0%)。
  • 受訪者雖傾向認同政府支持專業人士參與公共事務,但評分均值只有5.98分;高度評價(9–10分)者不足一成,負面評價者約佔兩成;受訪者同樣傾向認同其僱主支持專業人士參與公共事務,但評分均值僅為6.14分;高度評價(9–10分)者不足一成半,負面評價者亦接近兩成。
  • 對於五項有可能鼓勵專業人士參與公共事務的政府措施,受訪者多認為對自己的激勵作用有限,認同措施有效的比例依次為:「鼓勵專業機構將參與公職列入持續專業發展的認可範疇」(56.0%)、「宣傳推廣參與渠道」(27.2%)、「提高公共事務崗位的薪津」(22.4%)、「提高公共事務崗位的權力」(21.5%)、「設立網上參與渠道」(16.9%)。
  • 對於六項有可能協助僱主鼓勵僱員參與公共事務的政府措施,受訪者的評價全面偏低,認同措施有效的比例依次為:「為僱主提供經濟誘因」(41.7%)、「鼓勵建立僱員參與公共事務的公司文化」(34.0%)、「為企業提供參與指引」(28.9%)、「向企業推廣參與公共事務的價值」(25.4%)、「表彰模範僱主」(20.9%)、「定期向僱主說明僱員參與情況」(5.5%)。
政策建議

基於受訪專業人士在問卷調查和焦點小組訪談所表達的觀感與意向,研究提出了十三項包括政府、僱主及業界三個層面的方向性政策建議,供持份者參考。包括:
  • 政府層面:(一)增加及推廣明確的參與渠道;(二)改善遴選諮詢及法定組織成員的機制;(三)破除諮詢及法定組織乃「橡皮圖章」的成見;(四)減輕參與諮詢及法定組織的代價;(五)增加人才參與公共事務相關職位的經濟誘因;(六)改善青年委員自薦計劃的制度安排;(七)諮詢及法定組織增設屬下青年委員會;(八)制訂青年委員定期輪調制度及(九)推廣政府部門借調與實習計劃。
  • 僱主層面:(十)改善公司管治原則及(十一)增設公共事務假期。
  • 業界層面:(十二)確立公共事務參與的價值及(十三)增設觀察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