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一方案促成科創界協作 鄧淑明創會會員

2020年8月2日

撰文:鄧淑明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創會會員、港大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


科學園、數碼港和應用科技研究院(應科院)被視為孕育科技專才的搖籃,多年來培育了不少「獨角獸」(估值超過10億美元而未上市的初創),如商湯科技、WeLab、GOGOVAN及Klook等,若能滙聚這三方力量,必能壯大本港的科研實力。

科學園、數碼港和應科院一直重視人工智能、物聯網和大數據等技術的拓展,科學園為生物醫學科技發展的科研基地,數碼港就精於培養金融科技人才,而應科院則專注鑽研各產業的創科項目。三為一體後,相信可產生協同效應,互補長短,促成更多科研成果,並提升資源運用和行政管理效率。

合併雖有利弊,但參照香港過往的歷史,合併後能成功帶來新景象的例子也真不少。如一直在全球新股上市集資額上高踞前列的香港交易所,正是四間交易所在34年前合併的成果;早已躋身全球大學前100位的香港中文大學,也是50多年前由三所私立大專合併而來。

而且,三方合併後,還可以進一步考慮把機構上市,有望為多年的投資賺取回報,減輕政府財政負擔,一如2004年把「五隧一橋」(即香港仔隧道、海底隧道、獅子山隧道、城門隧道、將軍澳隧道及青嶼幹線)債券化,把這些基建由政府資產化為大眾可買賣的金融產品。而這三合一方案既可為國際機構和散戶投資者提供多一個選擇,有利拓展本地的資本市場,完善創科的生態系統,為科研商品化提供多一個動力來源。

今次世紀疫情令全球經濟來一個大逆轉,誰能化危為機,便能領先同儕。有研究建議,香港需要尋求突破之道,讓「科技創新轉型升級」。因此,香港需要抓緊這關鍵時刻,檢視過去一直守持的固有模式,重新整理思維。正如團結香港基金的研究指出,香港科創界協作,有助釋放潛能,我相信這個三方合併的創新建議,值得進一步考量,以為未來宏大的發展開闢新路向。

(文章為筆者個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