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AI提升競爭力 鄧淑明創會會員
2020年8月20日
撰文:鄧淑明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創會會員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
研究機構CB Insights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加速汰弱留強的情況。 各行各業尤其是金融業,面對不明朗的前景,都計劃加緊引入先進科技,望能逆境自強。
經濟學人智庫(EIU)在今年二至三月疫情正肆虐期間,訪問了全球300多位職務遍及營銷、資訊科技、客戶服務及財務等金融業管理層。該研究顯示,近八成受訪者相信懂得發揮人工智能(AI)的價值,是區分勝負的關鍵。這和金管局去年底就香港銀行業應用AI的研究不謀而合。調查在2019年第三季進行,對象為銀行、業內組織及金融科技公司,接近九成受訪零售銀行報稱已經或計劃採用AI經營業務。
現時,AI的應用已相當普及,如銀行會以AI分析客戶特質,然後度身訂造財富管理,或者以客戶資料確認遠程登入的客戶身份,也可用AI「察看」支票字體、以聊天機械人回應客戶的提問,並以歷史數據製成預測模型,為個人和中小企客戶作風險評估。羅兵咸永道(PwC)研究全球300宗個案後,預計AI能於2030年貢獻全球達15萬億美元經濟效益。
然而,不少本地銀行對採用AI仍存有疑慮,其中的問題是「黑箱思維」。AI的數學模型得到的結果可以非常準確,但因為不是直接的因果關係,所以往往難以解釋,與今天事事講求透明和互信的做法相違背。
個人私隱也是另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私隱專員去年為香港律師會會刊撰文中指出,AI的普及引發公眾對私隱的疑慮。例如廣布的攝錄鏡頭和感應裝置,令個人資料有可能在不知情下被徵集,以作精密的AI算式分析和歸類。
為挽回大眾對先進科技的信心,我們應考慮各種可行措施,如效法歐盟的《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DPR),要求企業在處理個人數據時採用最高的私隱設置,而用戶也可要求刪除個人資料。這樣,企業便能在無疑慮的情況下,以科技有效地提升競爭力。
(文章為筆者個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