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生態價值較低的邊陲綠地興建公營房屋 周伯展副會長

2021年7月
撰文:周伯展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副會長 眼科專科醫生


香港房屋問題持續,一屋難求,公屋輪候時間愈來愈長,平均5年,創22年來新高。隨著人口增加,未來房屋需求只會有增無減。儘管已設法在有限的土地上興建房屋,讓市民「有瓦遮頭」,但樓價一直攀升,對大多數人來說已經無法承受。

較早前有報告將香港列為世界上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其次是紐約、新加坡和倫敦。該排名並未考慮到香港房屋的面積很小,市民的平均生活空間與停車場車位的大小相同(即每人僅13.4平方米),普遍市民過著繳付高昂租金的低水平生活。

日前,前行政長官梁振英建議撥出不超過100公頃、位於大欖郊野公園的邊陲土地,即約千分之二的郊野公園土地,興建約3萬個500平方呎的居屋單位,每呎劃一售6千元(即每單位300萬元)。售價包括開發土地及建築成本,若工程有盈餘,則留予屋苑作日後維修和翻新儲備之用。因此政府在財政上將處於無盈無虧的狀態。

由於郊野公園目前佔香港土地總面積的40%,相比之下,新加坡的郊野公園面積僅佔其土地總面積的2%,因此上述建議非常值得參考,而且可行性甚高。別忘記郊野公園用地在2008年增加了2,360公頃,僅使用100公頃的郊野公園土地為香港家庭建造3萬個住屋單位,並不會對香港郊野景色造成很大影響,絕非不可行。

與政府早前於新界收回3幅私人土地以興建1,300個單位相比,大欖郊野公園邊陲土地建屋更有效益,且具可持續性。可惜的是政府於2018年無限期中止了大欖郊野公園部分建築的顧問研究,香港人連顧問報告也看不到。

香港的房屋問題已持續了數十年,必須及早解決。房屋短缺加劇各種社會問題,包括教育、貧富懸殊以及年輕人向上流動等問題。政府已將《明日大嶼》作為優先發展項目,但「遠水不能救近火」,何不利用生態價值較低的邊陲土地興建公營房屋,解決市民的住屋需求,才能讓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