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收費影響全港市民 推行前應深思熟慮

2024年6月 撰文:鄺正煒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會長

根據環境保護署於去年公布的數字,2022年都市固體廢物棄置量為406萬公噸,平均每日11,128公噸。就都市固體廢物人均棄置量而言,即每人每日棄置1.51公斤。隨著香港三個堆填區預計將在未來數年相繼飽和,同時為了減少碳排放以應對氣候變化,特區政府原擬在4月1日實施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垃圾收費),按「污染者自付」原則,對全港所有界別棄置的垃圾按量收費,隨後改為同日起在14個處所展開「先行先試」計劃,而垃圾收費則原押後至8月1日生效,特區政府已於上月27日宣佈暫緩推行垃圾徵收費措施。

垃圾收費有助驅動企業及公眾實踐減廢回收,並帶動回收相關行業的持續發展及創造綠色就業,惟在經濟不景氣之下推出條例,削弱了市民的接受程度,而且坊間對執行細節和安排亦存在意見與擔憂。落實垃圾收費將會為全港700萬市民帶來極大的影響,故筆者認為應先審視「先行先試」計劃的結果,思考如何解決政策實施時可能會遇上的問題,同時完善社區回收配套等相關設施,並需要大力加強教育和宣傳以培養大眾的環保意識,才可以更暢順推行有關政策,邁向「全民減廢,資源循環,零廢堆填」的願景。


加強宣傳消除市民誤解

特區政府期望透過垃圾收費推動行為改變,鼓勵社會各界珍惜資源,實踐源頭減廢及乾淨回收,減少整體垃圾棄置量。然而,市民對有關政策的細節認識不足,不清楚實際運作方式,坊間亦出現誤解及負面意見,包括以為垃圾收費是政府「搶錢」的手段,對基層市民帶來額外生活開支等,從中可見未能有效向大眾傳遞政府推行措施的原意。筆者建議政府在現階段應先加強宣傳政策內容,透過不同渠道向市民闡釋具體執行細節,例如會否效法其他城市在公眾地方設置紙、金屬和塑膠製品以外的回收容器,以收集廚餘和玻璃器皿等的其他物料,從而減少市民棄置不同種類的家居垃圾的金錢負擔等,消除市民對政策的誤解。

完善相關配套亦同樣有助更妥善執行垃圾收費措施。雖然「污染者自付」概念合理,惟可能變相令市民尋求違規方法來棄置垃圾,以減低付費開支及避免受罰,此等違規行為將大大考驗政府的應對能力。建議當局要抱持「危機處理」思維,想盡實施收費初期可能遇到的問題和應對辦法,並建議增設更多垃圾中轉站,方便市民在居所或公司附近棄置垃圾。

完善社區回收網絡

此外,香港現時的社區回收網絡及措施未盡完善,現有配套未能妥善處理回收垃圾,建議政府應完善回收網絡,包括增加回收桶供應量,加快在更多屋苑設置更多廚餘回收箱,以及完善「綠在區區」回收站,加強社區回收配套並優化社區回收網絡,從而推進源頭減廢、資源回收重用。

教育亦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學校可透過公民教育課程和活動,教導學生處置垃圾的正確方法及態度,例如如何處置紙包飲品的紙盒,推動學生及年輕人身體力行,建設香港成為宜居城市。亦可鼓勵學校積極推行廢物分類及回收計劃,向學生灌輸源頭減廢等環保知識。在家庭教育方面,政府應多作宣傳如何處理及回收廚餘,特別是不少家庭都會聘請外籍傭工處理家務,因此提供的環保資訊最好可以中英語言並用,甚至是外籍傭工的語言,務求更廣泛接觸受眾。

要推動環保政策及垃圾收費措施落實到位並不容易,政府的環保及垃圾收費政策與社會上各持份者均息息相關,獲得市民大眾的共識和支持才可推動政策有效落地。總括而言,目前可從三大方針重整政策,除了透過拓大「先行先試」計劃範圍以累積經驗,亦需要同步向市民提供誘因,例如初期向大眾免費派發指定膠袋、完善回收廚餘配套、加大回收網絡等,同時更應從教育着手,培養市民大眾以至下一代的環保意識。深思熟慮各方面的細節與配套,並從「先行先試」計劃中吸收經驗再優化政策,以分階段實施推行才可以順暢有效取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