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樂和合 探知齊魯——山東文物特展」 陳勄如會員

2024年9月12日 撰文:陳勄如 龍矚傳承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會員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藝術史學士 北京清華大學公共管理碩士 香港城市大學工商管理博士在讀生

由國家文物局、山東省人民政府和發展局指導,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與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合辦的「禮樂和合 探知齊魯—山東文物特展」由即日起在香港文物探知館展出至10月6日。是次展覽是山東省政府與香港發展局首度合作,帶來首次在港展出的珍貴山東文物及部分香港同期的文物,讓公眾探知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之齊魯文化及嶺南文明,加強對中國歷史、中華文明及香港史前的起源和發展的認識,體會「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特色。今次展覽名為「禮樂和合 探知齊魯」,希望透過古代禮樂器,讓公眾認識華夏文明之齊魯文化中獨特的禮樂元素。

山東地處黃河下游,是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亦是儒家聖賢之首,後人尊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的出生地。山東從新石器時代開始,漸漸孕育出具有獨特魅力的海岱文化。山東史前時期,從大汶口文化到龍山文化,玉器和陶器漸漸上升為權力和等級的象徵;到夏商周三代再演變成銅禮器,成為政治權力社會治理的象徵。西周初年,周公制禮作樂,並分封諸侯,周公封於山東魯國,位列諸侯國之首,山東從而保存並傳承了周文化;山東考古出土的器物,反映齊魯文明深厚的禮樂元素。 周公制定的禮樂制度是華夏文明傳播的一系列社會習俗的統稱,與宗法制度構成整個中國古代的社會制度,對後世的政治、文化、藝術和思想影響巨大。 而生於東周春秋戰國時期魯國的孔子為儒家創始人兼主要代表人物,在儒家四大聖人之中被奉為「至聖」,其地位為儒家聖賢之中最高者。倡導仁義禮智信,極力主張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提倡「克己復禮」,認為只有恢復禮樂制度,實行仁政,才能解決當時的社會問題,實現「天下有道」的和諧社會。以其言爲主的言論彙編《論語》為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其思想孔子學說對中國乃至整個東亞社會和以及海外華人分布圈等周邊地區, 如: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形成東亞儒家文化圈,此等地區也被稱爲儒家文化圈。 是次展覽共有60套精選山東文物首次在港展出,包括12套極為珍貴的一級文物,文物年代橫跨中國史前製陶至西周時期文物等;展覽亦闡釋齊魯文化由新石器時代到明代的發展歷程,並展出香港出土的重要文物。重點展品包括中國史前製陶技藝巔峰之作「蛋殼黑陶鏤孔高柄杯」、新石器時期只供貴族使用的「白陶三足盉」、山東史前文化象徵器物「紅陶袋足鬹」、用於商朝禮祭的「亞醜鉞」、戰國時期齊國的「套疊銅餐具」、春秋時期的「游鐘」和「水晶瑪瑙串飾」、西周時期的「魯姬鼎」等,闡釋齊魯文化由新石器時代到明代的發展歷程。

展覽同時展出香港重要出土自公元前5000年的文物,策展團隊加入「和合共生」專題,選取香港考古出史前、漢代和明代三個歷史階段,珍貴文物包括牙璋、石英環、鏤孔彩陶盤、白陶鏤孔圈足盤、帶把鳥形陶壺等,透過對比兩地在這三個時期的重要考古發現,讓齊魯文化與嶺南文化「相傍對談」, 透過比較兩個不同地域文化的相近之處,多角度展示中華古代文明起源的「多元一體」和「同根同源」特質。這些重要且珍貴的文物證明香港擁有至少五千年的文明,同時佐證並非長期被誤解為文化沙漠之都。

展覽於尖沙咀海防道九龍公園內香港文物探知館舉行,此館作為居於鬧市的一級文化藝術展館,惟長期被香港巿民及熱愛文化藝術的游客忽略。它可和香港藝術館、M+及故宮博物館組成各有定位的四大中西文化藝術展覧支柱,並發揮各自優勢,在推動香港成為國際中西文化交流之都方面可以互補長短,各展所長,在各自範疇說好中國及香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