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冒醫療人員助處理痛症存隱憂 市民應提高警惕 朱君璞創會會員

2024年9月29日 撰文: 朱君璞 醫生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創會會員 香港執業脊醫協會榮譽主席

隨著社交媒體的普及,留意到許多非醫療人員在網上發文並聲稱能夠治療各種肌肉和骨骼疾病,這一現象令人擔憂。這些人經常使用疾病名稱和病人成功改善痛症的案例來誤導公眾,讓人相信他們具備醫生或正骨師的資格。若市民誤信有關人士的資格,並接受這些非專業的醫療人員所提供的治療,則可能會導致副作用,令原本的痛症情況進一步惡化。

假冒醫療人員的危險

筆者作為香港執業脊醫協會榮譽主席,業界內不時亦有脊醫反映指經常遇到病人因接受非醫療人員處理病痛而導致的副作用,這些副作用可能包括血管瘤、骨質疏鬆症、骨刺、神經壓迫、軟組織撕裂,甚至骨折。

脊醫管理局的專業守則明確指出,脊骨療法專注於人體活動功能系統(特別是脊柱和骨盆)的靜力和動力有關的功能障礙、病理力學狀態、疼痛綜合症及神經生理反應的診斷和治療。這需要專業訓練和經驗,並非任何經過短期培訓人員所能提供。同時,根據《脊醫註冊條例》,任何不在脊醫名冊上註冊的個人,如從事脊骨療法專業,均屬犯罪,並可面臨最高第5級罰款及監禁一年的懲罰。

專業培訓的重要性

要成為一名合資格的脊醫,需要在北美、英國、澳洲等地的脊醫學院完成5至7年的學習及專業訓練,包括人體學、病理學、診斷學及臨床實習等,而香港亦有英國公立大學提供相關學位。有關要求是確保醫生在執業之前已接受專業培訓並通過嚴格的考試,已具備專業資格。

受害者的案例

坊間有不少「正骨師」標榜可為病人解決痛症,但實際上有病人卻在接受有關治療後導致全身關節移位。早前有新聞報導訪問了一名曾接受非專業醫療人員為其正骨的女子,在接受治療後卻導致其手腕和膝關節的移位,日常生活亦因此受到極大影響。她在尋求醫療救助時,因為X光檢查未能顯示問題,最終耽誤了治療時機。

相關案例並非孤例。消費者委員會自2021年至今接獲21宗涉及正骨投訴,當中涉及不當銷售手法及醫療服務質素等。消委會強調追究這些事件的責任相當困難,因為需確定傷勢是否由治療所引起,這涉及醫療專業的判斷。

衛生署近日也呼籲市民在接受醫療服務前,務必確認服務提供者的資格,切勿隨便相信坊間一些未經註冊或認可的人士。這些人士的專業資格未獲確認,相關治療的安全性和效用並無保障,甚至可能加重病情或導致受傷。

如何保護自己

1.確認資格:在接受任何醫療服務前,應先要求相關人士出示專業資格證明文件。

2. 查詢註冊名單:市民可透過衛生署的官方網站查詢各醫療專業的註冊人員名單(衛生署網站:https://www.dh.gov.hk/tc_chi/main/main_rhp/main_rhp.html)。

3. 報告可疑行為:如發現有人涉嫌未經註冊執業或非法使用醫療專業名銜,應立即向警方舉報。

接受非專業醫療人員的治療,將會為自身安全帶來風險,希望市民在接受醫療服務時應提高警覺,必須確認服務提供者是否具備專業資格,從而保障自身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