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本地鮮」 守護可持續發展 黃嗣輝理事
你遇過餐廳以「farm-to-table」作招徠嗎?中文即「從農場到餐桌」,背後理念是由種植飼養、運輸、上架,最終來到食家手上,整個過程即使持續下去,都不會浪費天然資源,又能減低對環境和健康的影響。這概念與「食本地鮮」不謀而合。
「食近啲,食鮮啲」這個民間智慧放諸四海皆準,背後是環保與經濟的大學問,既能支持本地漁農業,亦可減低遠程運輸成本及碳排放,創造多贏。當本地超市進口歐美食材,過程需要許多運輸燃油,加工程序較繁複,全程使用凍櫃,耗電量高,也要用上多層保鮮包裝,製造大量塑膠垃圾,甚至要加入添加劑及防腐劑。相反,本地或鄰近地區的新鮮食材無需遠渡重洋,減少營養流失、加工及保鮮程序,自然環保健康得多。
香港出產多元化的本地食材,除了生果、蔬菜、菇菌、香草、海鮮、豬肉、雞肉,還有蜂蜜和咖啡豆,當中不乏有機的選擇。加工食品方面,香港亦有製造酒、醬料、甜品、加熱即食餐等,能滿足不同的口味追求。
要找到本地優質食材的供應商並非難事,市面上有不少相關認證及購物網絡,例如漁農自然護理署的優質養魚場計劃,有過百間已登記的本地養魚場;而蔬菜統營處在各區舉辦周末有機農墟,於超巿推廣本地時令蔬果,並設立「本地魚菜直送」App方便市民網購;為教育公眾認識「食本地鮮」的好處,海洋公園的「逆瀕行動」建立了一個會員網絡,會員包括超過100間餐廳、漁場、農場、食物加工及零售單位。
不喜歡親自下廚,光顧餐廳也可以支持本地食材。有調查發現,香港近年由平價餐廳到米芝蓮食肆,正漸漸形成採用本地食材入饌的意識,有些是直接向本地農戶入貨,有些是加入餐廳與農戶之間的供求網絡,為食客帶來豐儉由人的選擇,值得大家用行動支持。大家可在「逆瀕行動」網站上瀏覽「食本地鮮」會員名單,輕鬆找尋採用本地食材的餐廳。
雖說市民對本地食材有一定認識,但距離真正普及的路仍遙遠,消費者也不易一眼認出本地食材,大家日常不妨多加留意。香港食材產量不高,價格未必最優惠,以致未成為熱門貨源,但若果大家一起支持本地優質食材,帶動食肆、超市與漁農戶之間的協作,相信能逐漸令「食本地鮮」鞏固為香港人的飲食習慣。
大家外出用餐,試試選擇採用本地食材的食肆,支持「食本地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