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與他的藝術建築 陳勄如會員
2024年11月8日 撰文:陳勄如 龍矚傳承董事總經理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會員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藝術史學士 北京清華大學公共管理碩士 香港城市大學工商管理博士在讀生
西九文化區的M+正展出首個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1917–2019)的經典建築作品,並回顧他建築設計的傳奇人生。回顧展「貝聿銘:人生如建築 」, 鉅細無遺地審視這位美籍華裔建築大師縱貫七十載的作品。
展覽反映貝聿銘如何游刃於各種區域和地方脈絡,以建築造就文化生產和建構公共空間,並探索對於傳統的嶄新演繹。1983年普利茲克建築獎授予貝聿銘時,稱讚他帶來了「本世紀最優美的內部空間和外部形體」,始終關注建築周邊的環境,對於材料的嫺熟運用達到了「詩一般的境界」。其中最具代表及與藝術關聯的標誌性作品如香港中銀大廈、巴黎大羅浮宮、日本的美秀美術館、蘇州博物館新館和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這些地標奠定貝聿銘在建築史和多維文化中千姿百態互相交織,形成絢爛繁富的經歷。他的跨文化視野,為當代世界奠下了不朽的建築典範。
香港中銀大廈 (1989)
貝聿銘為蘇州望族後裔,父親貝祖貽曾任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總裁,也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 家族與香港有頗深的淵源, 其他後人也活躍於香港, 包括堂妹林貝聿嘉曾任香港立法會議員, 灣仔區議會主席及歷任傑出婦女代表。作為中國銀行的始創人之子,貝聿銘接受擔任中銀香港總部大廈的設計重任。由貝聿銘設計的中銀大廈,其概念靈感來自中國人的竹,有著節節上升的意思,象徵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整棟大廈樓高 70 層,高315米,加頂上兩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是 1989年至 1992 年間香港及全亞洲最高的建築物,亦是美國地區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廈。整個設計的外觀就像是不同高度的晶體結合在一起,不同光線照射下也能反映出不同色彩,其獨特外型設計因此讓它成為香港最矚目地標之一, 既現代又蘊含傳統東方哲理概念。
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 (1989)
貝聿銘這一生最著名的建築作品,當屬1989年落成的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 。1989 年亦可說是具聿銘職業生涯中最高光的一年,除了中國銀行大廈(香港)在這一年落成以外,另一棟舉世知名的建築便是位於法國羅浮宮中庭的玻璃金字塔。
當初在打造這個世界最為知名、萬人景仰的地標時,貝聿銘遭受排山倒海而來的壓力與負面批評。玻璃金字塔以全透明玻璃及鐵材建成,主要用作入口和前廳天窗,塔內有另一個完全反轉金字塔,將日光反射到塔的地下層。貝聿銘認為金字塔的多面性與四周羅浮宮的建築群呼應,但是這個金字塔設計起初遭到大部分法國人的強烈反對, 而在反對聲音中不乏涉及民族主義,甚至種族歧視, 更批評他破壞金字塔及羅浮宮的形象。儘管反對聲音此起彼落,他的設計獲得了當時法國多名文化界代表、政壇人物支持, 特別是在時任總統密特朗的強力護航下,這個建築如期施工,後來不但是法國最重要的景點之一,亦成為全球知名地標。玻璃金字塔的建築也完全實現貝聿銘「讓光線來做設計」的建築理念。後世對具聿銘的玻璃金字塔予以高度的評價,更成為了這位現代建築大師最具代表性的建築。
日本的美秀美術館(1997)
位於日本滋賀線的美秀美術館,有世界最接近桃花源的美譽,因為貝聿銘在設計美秀美術館時,以文學家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一句「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為設計雛形,設計從狹窄的隧道口進入, 美術館空間瞬間變得開闊明亮,就像是穿過深長的隧道來到桃花林, 讓人讚嘆不已。他以和風和現代雙重手法演繹, 整間美術館跟自然融為一體,走進美秀美術館, 有如進入世外桃園之感。美秀美術館是貝聿銘最喜歡的作品,亦被視為全球把建築融合自然的最佳作品之一,更被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為全球十大建築之一。
中國的蘇州博物館新館(2006)
蘇州博物館新館位於蘇州古城拙政園保護區內,其東側與太平天國忠王府遺址緊鄰,北側為舉世聞名的蘇州園林之冠拙政園,於2006年開館,貝聿銘以中國傳統園林為基調,將假山、水池、長廊、門窗等元素融進建築,追求的是人在空間中與自然的體驗,設計出「人與自然共存」的貝氏精神。「中而新、蘇而新」是貝聿銘於2006年設計蘇博新館時提出的理念,代表建築中既有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又能結合現代設計手法,例如將傳統山水筆墨融合現代幾何體構成的坡頂,這種精巧的設計令蘇博備受讚賞, 與博物館舊館珠聯璧合,從而使新的蘇州博物館成為了一座集現代化館舍建築、古建築與創新山水園林三位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而有趣的是這個建築與貝聿銘的淵緣極深,貝聿銘的祖家,正是位於博物館附近被稱為蘇州四大名園之一的「獅子林」,也影響著他於現代揉合傳統的建築觀。貝聿銘曾語蘇州博物館新館是他傾注最多愛與精力的設計, 屬他晚期封筆��作之一。
多哈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2008)
多哈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是貝聿銘的最後一件建築作品。博物館位在卡達爾首都多哈,外牆用白色石灰石堆疊而成,佇立在波斯灣的小島上,遠眺就像是漂浮在海上的堡壘, 博物館輪廓分明的造型,靈感來自8到9世紀建立於突尼西亞的堡壘等。貝聿銘在接受設計重任前雖然對伊斯蘭藝術頗為陌生, 但在歷時六個月的規劃期間周遊了整個穆斯林世界的建築,以了解其歷史, 並閱讀穆斯林文本為設計汲取靈感, 最後把現代概念和古代伊斯蘭建築融合,設計打造出獨特懾人的力量。整棟博物館處處可見他以現代主義揉合伊斯蘭傳統的設計手法, 產生出後現代主義建築與伊斯蘭建築特徵同步的建築設計。這是第一個在波斯灣阿拉伯國家展示超過14個世紀前伊斯蘭藝術作品的藝術博物館。
貝聿銘的建築作品橫跨遼闊地域,展示他多元文化政治宗教經濟的底蘊,東方與西方、商業與藝術、現代與傳統的融合,造就了貝聿銘的獨特風格。貝聿銘被視為是當代最著名的建築師之一,作品遍佈全球, 一生更獲得50多項建築界中頂尖獎項,包括1979年美國建築學會金獎、1983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等,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